《舌尖3》播出后,“舌尖”系列的神话彻底终结,的评分急转直下,网友纷纷吐槽:曾经让人舔屏的“舌尖”去哪儿了?《舌尖3》真的不下饭。《舌尖3》不下饭没关系,天下美食何其多。来一桌“舌尖上的河南”,工具南北中,各上几道硬菜,不光下饭,还下酒。
凤九 | 文豫东开封套四宝开封套四宝,豫菜一绝。这是一道什么菜呢?见过俄罗斯套娃吧,大的里头套个小的,一层一层,可以套十几层。
套四宝就是这个原理。整鸭的肚子里是一整只鸡,鸡的肚子里是一只鸽子,鸽子的肚子里是一只鹌鹑,鹌鹑肚子里另有切丁的海参、切丝的香菇和切片的香菇。最神奇的是,吃的时候,一根骨头都没有,四宝的形状完好无损,身子腿套得那叫一个无缝对接,很是精准。
听说套四宝是清末开封名厨陈永祥发现的,他还给慈禧做过御膳。在任何宴席上,套四宝都是抢眼的主,青花瓷盆端上来,一只肥嫩的鸭子卧在清亮亮的汤水里,你能想到它肚里有乾坤?鸡、鸽子、鹌鹑等等,吃得都是惊喜。清汤东坡肉清汤东坡肉,猪肉配冬笋,蒸到烂熟,肥而不腻。
说起这道菜,似乎会想起一小我私家——宋代文豪苏轼(东坡),今天能吃到这个菜,是托他的福。北宋的开封还是国都,老黎民不咋吃鲜竹笋,因为以为竹笋切成片后像梳子,称为“刮肠篦”,古时为人隐讳。
可是苏东坡就喜欢吃竹笋,还引出许多雅致的词句,好比给竹笋起名叫“玉板僧人”,烧竹笋叫“禅悦味”,甚至把竹笋奉为“素中仙”。他认为猪肉和竹笋是绝配,并为这个菜写了首诗:“无竹令人肥,无肉令人瘦。不肥又不瘦,竹笋加猪肉。
”一下子,“笋加肉”火了,士医生们纷纷开吃,并取名叫“东坡肉”,后传到民间,耐久不衰。干煸蟠龙鳝干煸蟠龙鳝是周口项城的特色名菜,属豫菜系。鳝鱼经常被认为是龙的化身,因此有蟠龙鳝之说。
黑褐色的天然生黄鳝,加辣椒、花椒,油炸、干煸后,就是一道“辣而不腻,麻而适口”的鲜味佳肴。关于这个菜的来源,另有个故事。
清末慈禧过四十岁生日,各地官员都送礼,其时袁世凯的叔叔袁保恒想讨太后欢心,却不知该送啥。他祖母郭氏就说:太后吃惯了山珍海味,地方小吃肯定没吃过,所以不如送个项城名吃。
袁保恒听后喜出望外,让侄子袁世凯回家去找“项城名吃”。袁世凯回家寻访,听说孙店崔家饭馆的“干煸蟠龙鳝”很有名,就跟父亲一起去尝了尝,确实好吃,于是就高薪聘请崔家老板崔世昌到京城去给慈禧贺寿。
慈禧吃了这个菜,相当兴奋,把崔世昌留在宫里当了御厨,袁保恒也获得封赏,连他祖母郭氏也收到了慈禧的恩赐,今后袁家在仕途上平步青云,一直到袁世凯称帝。虾子烧素虾子烧素,顾名思义,肯定有虾,但这个素是啥?你可能猜不到。是面筋,而且另有一堆辅料。
面筋要炸透撕成块儿,接着除了放虾,另有鸡皮、香菇、银耳、鸡汤、鸭汤,文火逐步煮到收汁。这是商丘古城的一道汉族传统名膳,源于明清。
一直以来都是宫廷和官府的专享,晚清时期,来河南的钦差大臣吃的就是老厨师关合清的虾子烧素,每回都赞不停口。厥后,民国的厨师陈思容、陈思明改良了虾子烧素的烹饪工艺,并推广到民间。豫西洛阳连汤肉片洛阳水席的台甫,地球人都知道,里头的名菜也不少,好比连汤肉片,也叫洛阳肉片,水席中缺谁都不能缺它。
肉是精瘦的猪肉,固然也有用牛肉的。官方版本用的是猪肉,一定要纯瘦肉。
配料有木耳、西红柿、金针菇、银耳、云豆角等等,你可以随着时令菜酌情放。肉片鲜滑的关键是油温油量,这个属于专业领域,吃货就不深入研究了,还是直接吃吧。连汤自然少不了汤,洛阳水席哪一个不是汤汤水水的,且香醋和白胡椒粉是必备的调味料,酸酸麻麻辣辣,口舌生津。
洛阳长寿鱼 长寿鱼,其实就是黄河鲤鱼。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是这道菜的最早代言人。历史上的某个春天,刘秀来邙山,面临青山绿水的美景,他竟然看呆了,突然有条鲤鱼飞跃出水面,满身红通通的,阳光一照,金光闪闪。
刘秀谁人开心的,马上叫人逮回宫里去了。这算是鲤鱼进了龙门,就出不来了。御厨为了让鱼更好吃,加了枸杞一起烧,放盐、糖和醋,因此是咸甜酸三味俱全,还给起了个祥瑞的名字:长寿鱼。
刘秀吃了以后,以为神清气爽,疲劳一扫而空,堪比灵丹妙药。于是他经常吃,身体越来越好。厥后,长寿鱼的做法传到民间,酿成洛阳的一道名菜。
豫南商城葱烤鹌鹑葱烤鹌鹑是信阳商城县的特色名吃,当地有句俗语:要食飞禽,首推鹌鹑。商城的鹌鹑不少,主要在北部、中部丘陵地的杂草、灌木丛和竹园里。
夏季是抓鹌鹑的好时候,一般都是用网诱捕。烹饪鹌鹑的技法老早就有,清代最为盛行。
其时,商城有不少人在京城当官,另有一些身居高位的大咖,他们把宫廷御膳里做鹌鹑的手艺传到了商城,并联合当地传统的做法,创出独具一格的商城特色。做鹌鹑方法许多,葱烤鹌鹑是最着名的,实际上也不是烤,主要是油炸,可是鹌鹑的处置惩罚颇为讲求,还得腌一腌再下锅。最终出现的鹌鹑骨酥肉嫩、香飘万里。信阳闷罐肉闷罐肉,在信阳大街小巷的馆子里,去那里用饭都是必点的。
这是一道穷人发现的菜,不是宫廷菜,却好吃得不行。已往没有现在的生活条件,穷人家很少吃肉,只有过年能吃上肉,为了能够一年到头有肉吃,就在过年攒钱买一堆肉,然后加工做成闷罐肉,可以恒久存放,搁在背阴的地方一年都不会坏。厥后,生活水平提高了,过年做闷罐肉也成了一个习俗。
一到腊月,信阳人家就会选不吃饲料的土猪肉,挑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来做闷罐肉,先煸炒,后放入罐子里,盖上盖子封存,放到阴凉地。平时吃的时候就取出一块儿,跟白萝卜搭配最佳。萝卜和肉都切成薄片,放油入锅炒香,加油盐酱醋,再加热水,文火逐步焖炖,最后大火收汁,哇塞,口水要流出来了。
老鳖下卤罐老鳖放到卤汤罐里,还是很稀罕的。这是信阳光山县的四台甫菜之一,信阳的好些地方都产老鳖,好比光山、潢川。卤汤罐那更是信阳人家里厨房的标配,老一辈的另有几十年的老卤汤罐。
老鳖选的是两岁野生的,洗净焯水而且得滤干,才气放到卤汤罐里,烧开后,文火炖两个小时捞出来,要悦目的就整个上盘子,要利便的就撕开成片了上盘子。卤味加上甲鱼的鲜美,真是难过一见的鲜味,这还是道药膳,甲鱼全身都能入中药,且卤汤也是用卤药做的,食疗滋阴补肾再好不外呀!明宫三茹鸭在驻马店驿城区的某饭馆,有一道代表菜,叫明宫三茹鸭,相传是明代宰相徐达从皇宫里带出的烹饪秘方,之后便流传民间了。这是河南汉族传统名菜,属豫菜系。
选用的是樱桃谷鸭,配料有花菇、珍菇、冬菇、冬瓜等,一说也有叫三菇炖鸭的。鸭子是先得腌三个小时,三菇切片搁鸭汤里蒸熟,接着将鸭子放到砂罐里炖,最后把鸭子和其他配料装盘上桌。
此菜清香爽口,不是重口胃儿,却温情脉脉。豫北安阳三熏三熏在安阳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,熏的是鸡、鸡蛋和猪下水。原料先卤一卤,再熏,用的是松柏树枝或锯末。
干香是其特色,脆烂能久放。三熏的来头,还得从民国十一年(1922)说起,一个叫邵金荣的在安阳古楼后开了个熟肉店,请人谋划熏鸡、熏蛋、熏香肠、兔肉等,厥后他的外甥阎好德接班,更名“德庆楼”,继续谋划熏系列,但规模不大。解放后,阎好德跟师傅们将熏这个手艺发扬光大,加入了猪下水、猪肚、猪头、口条等,深受大家接待。现在,规模越来越大,但依旧是求过于供,为啥呢?太好吃了呗。
清蒸西瓜鸡西瓜和鸡一起蒸,该是啥味道?安阳的风味名吃,也叫“西瓜蒸鸡”,卖相着实不错,西瓜里装着嫩嫩的鸡肉,看着就很有食欲。首先把西瓜切开,挖空瓜瓤,接着将切成块儿的鸡或者剔下来的鸡肉放到西瓜壳里,盖上另一半瓜壳,可以用竹签封一下,这样不漏气,原始的味道更浓郁,放入蒸笼蒸锅里蒸一小时就OK了。
夏天吃这个最好不外,好吃就不说了,还能清热解暑,补虚益气。新乡红焖羊肉红焖羊肉是新乡人李武卿首创的,他是个退伍老兵。
在四川的时候,把当地暖锅吃了个遍,到北京后,又经常去东来顺吃涮羊肉,于是,他就寻思把这南北两大暖锅搞成一锅,适合咱中原人的口胃。1988年,退休的李老先生开了间饭庄,卖起了他发现的红焖羊肉,没曾想,大家都爱吃,生意相当红火。有许多人天天来吃。
上口筋,筋而酥,酥而烂,一口吃到爽,这即是红焖羊肉给食客留下的印象。火起来后,精明的食客酿成了老板,红焖羊肉的馆子不仅开遍了中原大地,还开到了京城。1995年到2007年是最壮盛的时期,新乡和郑州等地居然泛起了“红焖炊烟浩荡处,今日早市没有羊”的奇观。豫中西义兴卤肉巩义市北山口镇的西义兴卤肉是“河南省十台甫吃”之一,祖传的秘方,油亮的肉,细腻的纹理,肥的不腻,瘦的醇香,更重要的是吃多了也不会消化不良。
选料主要是肥瘦匀称的鲜肉,还要把过多的肥肉和肥油去掉,烤一烤,洗洁净才放到卤汤里,那是有着神奇配方的卤汤。这神奇的配方是咋来的?说起来还是个报恩的故事。
清光绪年间,巩义常庄村赵东生年轻时靠卖肉为生,他曾来到新安县租了两间门面当屠户,兼卖卤肉。一年冬天他无意中救了一位病倒在他店门前的老者,老者是个御厨,还是专门做卤肉卤菜的,为了谢谢救命之恩,就把自己做卤肉的秘方传给了赵东生。之后,赵东生的卤肉生意红火起来,门店也越开越大,西义兴卤肉就这样流传了下来。泡椒烤河蚌漯河的河鲜自然是不缺的,尤其河蚌,提到这个词,就想流口水了。
所以,这道美食在当地有何等受接待就可想而知了。实际上也不是烤出来的,先把河蚌去壳,蚌肉切成片,加料腌十分钟;这时候就开始做汤汁,青蒜杆子切碎跟干红的辣椒、调料等一起放锅里炸香后盛出,接着用剩下的油爆炒蚌肉,要快,最后把汤汁浇到炒好的蚌肉上拌匀,撒点儿紫苏叶就可以吃了。怕是不敢吃辣椒的人,面临这道菜也会扛不住诱惑的。
王洛红烧猪蹄一听这名字就有故事,降生在许昌襄城县,那是曹操定都的地方。听说,春秋的时候,周襄王遁迹经由襄城,王妃在路边的一个店肆生下一位王子,所以就赐这个地方叫“王落子店”,厥后又改成了王洛。其时,王妃生完孩子后,老黎民用猪蹄炖汤给她补身体,从那以后,王洛猪蹄就着名了,而且传承至今,烹饪工艺逐步革新,越来越好吃,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看来,古代美食多数都带名人效应,大部门名人都是皇族。
不外,昔人还是很实诚的,好吃就是好吃。王洛猪蹄用酱料多,而且是用老汤焖炖,老汤是熬了N多道的,稳定质稳定味,那味道是时间养出来的。鲁山揽锅菜有人说,揽锅菜不就是大杂烩么?也是也不是,它是在大杂烩的基础上举行了创新,成为鲁山当地的特色美食。
有猪肉、猪肉丸子、粉条、豆腐、白菜、蕨菜和时令蔬菜等,颜色五彩斑斓,味道相当下饭。追溯起源,可以到明朝洪武年间,杂烩菜在杨氏几代人的研究下,逐渐成为河南地方名吃。
而在鲁山,有个叫杨根宪的小伙子,开了一家快餐店,他卖的都是外地菜,于是就想弄一道有当地特色的菜,他在杂烩菜身上动头脑,发现了鲁山揽锅菜。他的招牌一挂起来,连忙引起了关注,用饭的、学习的,一时间门槛儿都要被踏破了,不到半年,当地大巨细小的饭馆都在菜谱里加上了鲁山揽锅菜。(图片来自网络)豫记版权作品,转载请微信80276821,或者微博私信“豫记”,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@163.com豫记,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!。
本文来源:宝博app官网-www.tcmlj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