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十七帖》,因卷首有“十七”二字而得名。王羲之草书代表作,书写时间为东晋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(公元347年—公元361年),时间跨度长达十四年,共收录了王羲之的信札二十八件,记载了王羲之草书笔法的演变和生长。[3]王羲之(公元303年—公元361年或公元321年—公元379年),字逸少,祖籍琅琊(今属山东临沂),后迁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。曾任东晋“右将军”之职,故又称“王右军”。
碑文主要是书信体散文,道尽平常生活中的感伤,情真意切,读来十分感人。《十七帖》的笔法从容淡定,气象超然,不与法缚,不求法脱,好像从作者的心胸之中流淌而出一样,充实体现了草书“妍美流便”的特点。唐太宗(李世民)酷爱王羲之书,曾下旨尽心尽力搜访购求,所获尺牍达三千余种。
遂分门别类,按二三十帖为一卷,各装裱成一丈二尺左右长幅,凡八十卷,《十七帖》即其中之一。只管太宗生前搜集成就庞大,可随着时间推移,包罗《十七帖》在内的这些珍贵法帖逐渐散佚。
今所见者仅为子女石刻本。本帖文学艺术价值突出,是王羲之写给朋侪的一组书信。信札书帖作为古代一种书写文字的实用品,它也承载了社会的万千气象。其中反映出的生活品味与艺术趣味正体现了中国优雅的文人情怀。
在以纸为前言的时代,信札书帖所寄托的不仅是人们手书的文字,它还映照着文人们的心灵世界与生活,另有对友情的珍重。《十七帖》中的书帖大部门是王羲之写给友人——益州刺史周抚的。
周抚字道和,咸和(公元326——公元334)中年监巴东诸军事,任益州刺史。信中或自述生活起居,或涉及写信者来往游历,大部门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,好比畅想与友人一同登高游赏,对友人赠予胡桃表现谢谢等。
虽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,但从中可以看出王羲之与友人的深厚情谊。全文语句通俗易懂,满含深情厚谊,书写洒脱率性,书意俱佳。全帖共107行,943字。
[4]此本末载跋语,为“副直弘文馆,臣解无畏勒充馆本,臣褚遂良校无失”二十字。其上有大字“敕”,乃唐太宗亲笔所书,“敕”字在古代乃天子钦定专用文字,可知此本《十七帖》乃唐太宗钦定从而颁布天下。左下角尚有僧权两字的右半部,称作“敕字本”或“馆本”,以此版为最佳藏本。本版《十七帖》为北宋拓本,属“敕字本”系统,为卷装本。
明代为童轩、吴宽所藏,帖后有明代文学家、收藏家张正蒙题跋。张正蒙,字子明,江宁(江苏南京)人,生卒年未详。
此本清代曾入内府,民国时归书法家张伯英,是“敕字本”中最佳拓本,现收藏于上海图书馆。[5]。
本文来源:宝博app官网-www.tcmljx.com